Thursday, June 21, 2018

擁抱B選項 option B


讀後懶人包:

ch0 黑暗終將過去
ch1 再度開始呼吸
本書探討人類遇到悲歡離合的傷痛時 從不同的角度說明 該如何 自主與助人。
從華人的教育或者大多數的生活經驗 大多會採取A選項: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。但事實上 受害者大多會傾訴自己的故事。
心理學家 Martin Seligman 研究人們如何面對挫折 總結有三個P。把問題:
個人化:認為是自己的錯
普遍性:生活各層面都被影響
永久性:

例如:本書作者的老公 因跌落健身設備 引起的頭部重創。作者曾怪罪自己 假如早一點找到他 說不定還有救。
接下來幾個月 作者最常說的字是:真抱歉。其實應該盡量避開這句話 因為等同於責怪自己 然後延遲自我復原。
作者被糾正後並照做 當自己減少自責 會發現周遭的一切並非都那麼糟。
另外回去上班 也有助於 找回生活中的其他。
作者認為 永久性 最難治療。因為人性總是把痛苦無限放大 通常會高估負面事件影響自己的時間。
盡量避免永久訊號的字眼 例如:一直 總是。取而代之的是 有時候 最近。
例如:我的心情會一直都這麼糟糕 變成 我有時候心情較糟。至少可得到暫時舒緩。

作者也嘗試 認知行為治療法:寫下令我痛苦的信念 然後證明這件事情不是真的。
例如:我的孩子永遠沒辦法有快樂童年 其實不然 小孩在上學中仍然有開心事情。

佛教第一個真理是:眾生皆苦。作者體悟到 接受內心的魔鬼並言和 就能減輕痛苦。

感激 是一種福份。
例如:若是作者的老公開著車 載著孩子時 心臟病發 那可能會同時失去小孩。心中立刻湧起無限的感激 也沖淡了一部分的悲傷。

ch2 把房間裡的大象踢出去
人們總是避開痛苦話題 但是不該如此 即使曾經受過巨大傷害的人 其實很希望談談自己的經驗。
以前的教導總是認為 深入打探會揭開別人的舊傷疤 非常不禮貌。其實 沈默 是種殺傷力。數十年前 心理學有一種假說:沈默效應。避而不談傷心話題。但這是不對的。
作者開始更坦白地表達感受 例如:老實說 我過得不太好 能夠坦白告訴你 真好。
其實只要這句話:我知道你痛苦 我會在你身邊。
例如:作者遇到一位最近剛被診斷出癌症的同事 作者說:我知道你還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我也不清楚。但是你不會孤單面對一切 我會陪這你踏出每一步。

ch3 友誼的白金定律
人們痛苦時 都希望有一個按鈕。與其問: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事 不如 直接行動做點什麼。

ch4 自我慈悲與自信
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是對自己慈悲。人也能更快從苦難中復原。
例如:與其一直想著 假如我當初不是。不如想 如果我當初沒有。
把感覺寫成文字 能幫助我們思考與克服逆境。
每天日記寫下貢獻 從小事拾回自信。感恩清單較為消極 貢獻清單較為積極。

ch5 向前躍進
創傷後的成長 可能有五種形式:
找到個人力量
懂得感激
形成深厚情誼
找到更多人生意義:我並非中心 存在必有旨意
看到新的可能性:這個句點 也是下一個起點

尼采 有一句描述 個人力量:凡不能毀滅我的 必將令我更堅強。
泰德希&卡洪 曾說:我比我原本以為得更脆弱 但也比自己想像中更堅強。
創傷後成長的第二個層面:懂得感激。
第三層面:有類似遭遇不幸的人們 會強化彼此間的連結。

ch6 重拾喜悅
倖存的罪惡感 會偷走我們的喜悅 請容許自己放下罪惡感。告訴自己 追求快樂 等於戰勝了永久性。
人性總是習慣於注意負面訊息多於正面訊息 壞事比好事影響更大。因為人性要預防危險。
人們處在 心流狀態時 事後發現是多麼的快樂。運動也是改善心理健康最有效之一。
每個人都理應要 有盼望 有喜悅 繼續活 繼續愛。

ch7 教出有韌性的孩子
轉念 換個角度去看痛苦難堪的經驗。
提升小孩的韌性 可以先從培養 四個核心信念做起:
他們可控制自己人生:視逆境為挑戰或機會 而不是威脅。
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:成長心態 失敗是機會 辛苦努力是常態。
例如:小孩考試獲得好成績 可說:我很高興你盡了最大的努力。
例如:學數學碰到困難 可說:遇到困難 就代表你的大腦正在成長進步。
他們很重要:知道別人注意你 關心你 信賴你。
他們擁有可依靠 可分享的真實力量: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強項 可以仰賴自己的長處 還能用來幫助別人。

ch8 一起找到力量
有根據的希望:了解到只要採取行動 事情就有可能出現轉機。

ch9 工作上的失敗與學習
遺憾總是因為沒有行動 而不是行動失敗。失敗原因心知肚明 只是沒人說出來。看清自己最好的方法之一 就是請別人拿鏡子對著你。

ch10 再度愛與歡笑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